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正文

研究报告:中银国际-中国产业变迁(I):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以纺织服装业为例-190613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19-06-13 18:08:22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研报类型: (PDF) 研报作者: 朱启兵
研报出处: 中银国际 研报页数: 23 页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1,438 KB 分享者: zhs****99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加工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中国制造”开始向世界输出,一时间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的转移,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WTO组织,在2000至2008年的近十年间,出口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从国内看,随着人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提升和自身科技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与变革,逐渐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上移动。从国际宏观环境看,全球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南亚与东南亚迁移;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在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作用下,我国产业链进行不断的深化调整。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研究产业变迁对研究贸易战对产业的冲击以及产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中心在不断迁移。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纺织业兴起,英国成为全球纺织业中心。电力和汽车技术兴起后,产业中心逐渐向欧洲大陆,再向美国迁移。二战后,随着德、日等国经济的恢复,德国和日本开始成为新的产业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分工开始逐步细化,技术研发等环节留在美国,部分生产加工等环节开始从美国转移至德国和日本。70年代,随着社会分工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德日两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德国和日本的加工行业开始向亚洲转移,这一时期输入地区典型的代表是“亚洲四小龙”。进入90年代,“亚洲四小龙”产业则逐步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时期输入地区典型的代表是中国。中国的人力成本同样伴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加工业开始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主要是东南亚和南亚等国)。
  我们可以将纺织服装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金融危机之前,第二个阶段是金融危机之后。20世纪80年代,纺织服装行业由“亚洲四小龙”开始向我国转移,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的出口国,但金融危机之后产业转移的趋势显著,贸易摩擦加速低附加值行业转移。
  从产业发展来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外流出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向消费市场端转移,一方面是向原材料端转移。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下,短期向品牌、设计端快速转移并不现实,品牌和设计需要时间的积累。但基于我国完整的生产链条,向高端原材料端的转移相对较为容易。而从就业来看,贸易摩擦的冲击小于国内产业调整的冲击,在稳定就业方面,更应关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以及第三产业就业情况。

推荐给朋友:
我要上传
用户已上传 11,410,411 份投研文档
云文档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反馈建议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免责声明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4 Microbell.com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3820号-2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0665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