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研究报告: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18年第53期(总第319期):M2、社融增速持续下降,政策推进亟待落实-181114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18-11-14 14:37:07
研报栏目: 宏观经济 研报类型: (PDF) 研报作者: 梁斯
研报出处: 中国银行 研报页数: 2 页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235 KB 分享者: Tom****ng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11  月13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0  月份主要金融数据情况。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结合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M2、社融表现不及市场预期,但后续有望反转。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10  月份M2  同比增长8%,M1  同比增长2.7%。M2  增速创历史新低,M1  增速创近期新低,均不及市场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2%,增量为7288  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16  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减少2675亿元。整体看,10  月份金融数据表现疲软,近期出台的各项支持企业融资的措施可能与此有关。此外,许多信托项目临近年底到期,企业还款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考虑到近期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M2  和社融增速也处于历史低位,未来M2  和社融增速或将出现反转。
        二、部分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迫切需要其他手段解决。
        企业融资环境还未显著改善,生产经营活力尚未有效释放。原因有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2018  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实体经济风险暴露有所增多,结构性矛盾凸显。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但在金融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外部不确定性依然显著的情况下,各类主体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忧虑增多。二是去杠杆政策强力推进带来的市场负面预期尚未修复。受上半年去杠杆政策的影响,许多企业融资渠道急剧收缩。由于难以在短期内摆脱长久以来产生的需求粘性,在全面推进去杠杆的情况下,实体融资整体偏紧,风险溢价不断上升,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同步受到影响。三是风险状况进一步凸显。我国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信用推动经济增长的依赖。现阶段,金融机构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同步上升,资金供给和需求方产生多重摩擦。此外,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推进措施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亟待缓解,市场难以实现有效出清,部分领域可能产生市场失灵现象。
        三、掌握政策主动权,稳健推进各类帮扶措施。
        近段时间以来,包括中央政府、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均不断推出措施,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扶植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自我完善机制在不断构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去杠杆政策是主动去杠杆,因此可以控制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在确定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要继续坚定政策方向,但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好政策权衡。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去掉了“坚定做好结构性去杠杆工作”的表述,结合近期政府的一系列表态,未来金融工作有以下看点:一是政策推进落到实处。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继续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降税、降成本落到实处。例如为提振企业经营活力,可以通过降收入的方式扩大财政赤字率。二是在市场预期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强调市场机制自主运行可能会出现过度出清,进而出现市场超调。政策介入不在于干预市场机制运转,而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出现市场自发超调。政策介入要坚持市场为主、政策为辅的方向,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扭曲。可借融资难时机剔除部分该破不破的僵尸企业,推进市场部分出清。三是平衡经济增长内部机制的调整。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效应会逐步显现,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向下压力。这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规模和提振有效投资。通过扩大内需来提振需求,同时通过供给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最大程度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推荐给朋友:
我要上传
用户已上传 11,410,411 份投研文档
云文档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反馈建议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免责声明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4 Microbell.com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3820号-2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0665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